消費時代的價值觀,常常讓人們誤以為「錢是萬能的」,有錢就能買到快樂與幸福的人生。然而這樣的心態,也影響爸媽親子教養的態度。事實上,一項針對有錢人小孩的研究發現:「雖然有錢有權,這些孩子並沒有比較快樂。」因為他們的人生沒有著力點,不知道除了花錢,還有別的快樂。
或許,從物質生活享受來看,這一代的孩子真的可說是「最幸福的一代」,由於經濟條件的提升,加上家庭中孩一越來越少,獨生子女的比例越來越高,孩子擁有的資源可說是越來越多。
然而, 有求必應的孩子,並不是真的比較幸福。事實上,對一個孩子最殘酷的事,就是讓他有求必應。當孩子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的時候,孩子的人生反而變得「無聊」、「沒動力」,要什麼東西,開口就能得到,孩子也就沒有機會體會「靠自己努力,費盡千辛萬苦後,獲得想要的東西」那種甜美無比的成就威。
心理專家形容,這些在「願望盡頭」的孩子,反而像希臘神話故事中,那些百無聊賴、總是唆使別人發起戰爭的神祇們:「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,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實現,就變得不再有希望。希望,是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、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上。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,神也會變得煩躁。」
雖然生活和上作的壓力真的很大,但爸媽應該想清楚生命中的優先順序,是孩子的未來和幸福重要?還是擁有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的財富重要?做對選擇,盡力在能陪伴孩子的時間中,好好陪他,滿足他被愛與愛人的需求,也讓孩子了解「雖然爸媽很愛你,但不代表你想買什麼東西,我都有義務要買給你。」試著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,讓孩子了解簡單的家庭收支概念,不要讓孩子的物質欲望無限擴張。
國內外的研究報告都顯示:長期習慣父母經常「有求必應」的孩子,有較高比例容易養成以「自我」為中心的人格特質,讓孩子造成「世界繞著我轉」的錯覺,認為別人理所當然要對他好,而不懂得「對別人好」,錯失「對別人付出的滿足」體驗。
有限度地回應孩子的需求,讓孩子理解真實的世界中,不是他想要什麼都能得到。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,讓孩子了解許多快樂是建立在人與人的互動與自我實現上,而不是只有買東西,才會帶來快樂。
還給孩子「付出而後得到」的幸福體驗!
曾有一位媽媽表示「當孩子在賣場中用“ 可憐兮兮”的眼神看著我,我就會心軟鬆口……」,對愛孩子的爸媽來說,滿足孩子的需求,同時也滿足「爸媽給予的樂趣」,真的很難拒絕孩子的要求;但是,爸媽要提醒自己,有求必應的同時,孩子也失去自己爭取的樂趣,失去學習生活、靠自己努力來獲取幸福的體驗。
「有時候要讓孩子等待,而不是他想要的東西都要給他。」教養專家提供一個不錯的辦法供爸媽們作為參考。比如,和孩子約定好,每年生日時可以選一個想要的玩具,平時,孩子逛玩具店時,也許每次想買的東西都不一樣,這時候就給孩子一個小本子,要孩子把自己想要的東西記下來,等到生日時再看看清單上的玩具有哪些,挑選一樣當作生日禮物。如果除了生日禮物以外,還有其他想買的東西,爸媽就不要主動買給孩子,而是要求孩子用自己存的零用錢來買。
由於信用卡卡債的問題存在許久,許多爸媽漸漸開始專注孩子的金錢與預算教育,這些其實都需要從小練習,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零用錢,學著分配、規劃、掌控自己的積蓄,就是最有效的方法。
爸媽為了孩子的幸福,努力賺錢的辛勞是值得肯定的。但我們或許也應該停下忙碌賺錢的腳步,好好想一想:什麼才是最重要的?家庭的幸福,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,也是爸媽值得努力的方向吧!
放下用物質補償孩子的習慣,少買東西給孩子,有限度地回應孩子的需求,讓孩子理解真實的世界中,不是他想要什麼都能得到。給孩子零用錢,讓孩子早點開始練習分配、規劃、掌控自己的積蓄,讓孩子有機會體會「付出後而得到」的幸福經驗!